2025年10月23日上午,第十届亚洲实验动物学会联合会大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年会之“实验动物新技术新进展”专题会成功举办。本次专题会由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汪洌教授主持,汇聚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围绕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与创新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专题会首场主题演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创新团队资深首席陈洪岩研究员就“农业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作了精彩报告。他介绍了我国丰富的农业实验动物资源,农业特色实验动物资源的挖掘、培育与应用现状,展望了其在生命科学研究及生物产业发展中的广阔前景。同时也提出农业实验动物目前仍存在一些发展困难。报告指出在农业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上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希望同行们能一起努力加快农业实验动物资源的开发进程。
第二场主题演讲由云南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魏红江教授所作的“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魏教授作为我国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期致力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这一全球性医学难题。报告主要介绍了“猪-非人灵长类的异种器官移植”研究进展和其团队在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工作。
第三场主题演讲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刘云波教授带来的“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研究”。他系统阐述了实验动物营养需求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标准化、精准化饲料对保障动物福利与研究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意义。同时分享了研究团队的多组实验数据,对指导实际生产极具价值。
第四场主题报告由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所长、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特聘研究员李颜教授以“人类免疫系统小鼠:从临床前模型到药物发现”为题,详细汇报了人源化小鼠模型在模拟人类免疫系统功能方面的最新进展。李颜教授就对受体小鼠进行进一步基因改造以优化人源免疫细胞的定植、发育和功能做出详细的研究论述。他也客观地指出了当前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一些新的方向。
第五场主题报告由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李劼教授作题为“小鼠活体细胞互作网络的化学捕获”。他介绍了一种新型测序技术,该技术能够在活体小鼠内实现对细胞间相互作用网络的多尺度、动态解析,为理解复杂生命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
第六场主题报告由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赵阳教授以“地下哺乳动物癌症抗性的保守与独特机制”为题,分享了其团队在长寿且抗癌地下哺乳动物(如裸鼹鼠)研究中的最新发现。报告揭示了这些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独特抗癌机制,为人类癌症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靶点。
最后,会议聚焦于技术应用层面,主题演讲“分子影像学进展与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优势”系统梳理了分子影像学的前沿动态,并深入探讨了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药物筛选及疾病机制探索中的独特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动物新技术新进展”专题会内容涵盖从动物资源开发、模型构建到前沿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充分展示了我国及全球在实验动物科学领域的创新活力与丰硕成果。会议的顺利召开,为领域内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必将进一步推动实验动物科学的创新与发展。